吉利收购内燃机业务,又在下一盘大棋?
对于吉利此次和雷诺正在谈判的收购业务,需要强调的一点在于,在经历了多次海外收购后,吉利在相关方面的操作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换句话说就是,吉利的收购一般不会吃亏。
由此,雷诺和日产的内部矛盾,将会随着双方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解决,吉利将会有极大机会从雷诺手中接盘内燃机业务,夯实自己的混动技术实力,同时为下一步借助于雷诺的渠道“出海”铺平道路。
但是变数也来了——雷诺的联盟合作伙伴日产,并不乐意看到吉利插手雷诺-日产-三菱联盟的技术合作,其中当然也包括内燃机,以及混动技术。这让日产这个之前并不显眼的角色,让这次收购变得不确定起来。
日产在这次收购中的角色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。最早传出收购消息时,日产的态度是不会参与此次有关雷诺出售内燃机业务的相关事务,但是随着谈判的推进,日产的态度有所改变,开始反对这项收购。根据媒体的报道,日产反对的理由是不希望其与雷诺合作开发的技术被“共享”给一家来自中国的汽车公司。
果不其然,近日雷诺CEO卢卡·德·梅奥将与日产CEO内田诚举行会谈,讨论的话题就是雷诺和吉利之间的这次交易。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的话,内田诚大概率会被说服,因为在联盟内部日产现在依然处于弱势地位。但雷诺可能也会给出相应补偿——此前就有报道称,雷诺打算出售手中持有的部分日产股份,一方面变现后可以作为推进电气化转型的资金,另一方面也能安抚自己的合作伙伴日产。
从雷诺的角度看,一旦成功出售内燃机业务,将使自己集中手中的所有资源推进电气化进程,无需再顾及内燃机业务,即便是其中包含了混动技术,但也对自己利大于弊——毕竟无需担心劳工问题了,同时还能把回收一笔不算小的现金流。另外,就内燃机业务本身来说,拖的时间越长越不值钱这个事实,雷诺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,所以急于推进和吉利的交易。
日产的态度转变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在雷诺-日产-三菱的联盟内部,对于自身话语权旁落的不满——在联盟中,雷诺拥有44.4%的日产股权,同时还附带投票权,日产只持有雷诺15%股权,但却没有任何投票权。这种话语权方面的不满早已让整个联盟貌合神离——因为联盟赚到的钱绝大多数都被占有多数股权的雷诺分走。
日产能阻止收购吗?
中国最擅长并购的车企
以5月份吉利收购雷诺韩国汽车业务为例,吉利在这次收购中花费了将近14亿元,但也规定了多个条件,以便让自己在这次收购中尽可能获益,而非仅仅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。这些条件包括——吉利将会成为技术输出方,通过输出自己研发的CMA平台,以及雷神动力系统,支持入股公司在韩国开展业务,雷诺则负责造型设计和渠道。
尤其是考虑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同样是在8月底表示“停售燃油车的条件已经成熟”,燃油车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想象力的情况下,看上去吉利却在反其道而行之,频频在传统技术领域大手笔入股和收购。
但外界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,为什么在新能源早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,吉利为什么还要四处收购雷诺韩国股份,以及雷诺内燃机这样的传统业务?
实际上,5月份的那次交易,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吉利此次收购雷诺内燃机业务的原因——那就是双方将会联手推出混动车型。
来自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的数据也显示,8月份纯电动汽车批发销量49.0万辆,同比增长92.0%,但插电混动销量达到了14.2万辆,同比增长159.2%,同样远超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增幅。
因为从雷诺角度看,如果再不集中手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新能源,很可能将会和其他欧洲车企一样堕入电气化陷阱,而在这个过程中内燃机业务已经是一个鸡肋,能够找到吉利这样的买家已经是天上掉馅饼,一旦错过将会彻底砸在自己手里。
百姓评车
需要指出的是,吉利输出的平台和混动技术,均需收取技术授权和服务费用。同时,收购协议还规定,在今明两年,雷诺韩国汽车需要向吉利支付不少于3.28亿元股息。所以综合算下来,这桩买卖吉利几乎稳赚不赔。
收购意在推广混动技术?
具体到吉利,其开发的“雷神动力系统”,已经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,同时借助于雷诺在韩国市场的布局,又可以把自己的混动技术输出到海外市场,从而赚取技术授权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利润。